(相关资料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自古以来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广为人赞,而他对汉室对的一片忠诚也在《出师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常常引得流涕。《出师表》一文历来被奉为圭高,但语言简朴无华,在文笔上似乎并无独到之处,那么这表文又是如何赢得"千古第一奇文"这样高度的评价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辞的华丽与否并非评价文章的唯一标准,过于重视辞藻的修饰往往会以辞害志,使文章流于表面,而诸葛亮的《出师表》虽然语言朴实,但期间蕴含的情感深重万分。
一、忠心不二
诸葛亮自从起于草庐,"草草隆中对,后来语皆酬。"就与安逸的生活告了别,此后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殚精竭虑,辅助汉室完成兴复大业,矢志不渝,只为报刘备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出师表》中可见其苦心孤诣,决定出征北伐夺取凉州的前行之夕,奉上一表劝谏与方案,恳请后主能"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万望蜀国能安稳存活。开篇先是劝谏主上要开张圣听,不能妄自菲薄、偏私袒护,对后主刘禅治政的担忧溢于言表,刘禅当时沉缅于声色犬马,玩物丧志,亲近小人,远离贤臣,是国之将衰之兆,诸葛只能为后主将能用之才一个个指出,将宫中之事与军营之事的贤才能才都做了细致的分工,犹如一位慈祥的先辈对将要远行的子孙的谆谆教诲,为报先帝知遇之恩,诸葛亮早已将后主刘禅视为自己的亲辈,言辞恳切,反复叮嘱。诸葛武侯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尽忠、为民谋命精神,那字字珠玑,字字啼血的文辞实在是使人不忍猝读。
二、谋虑长远
世称诸葛亮多智近妖,这在他未出茅庐时的那番著名的"隆中对"中可见一二,仅在方寸之地即可预知天下将要三分之势,这般对天下局势的宏观把握与细致观察令人叹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智慧不仅显现在那兴旺蜀汉的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与他识人以才、任人唯贤的慧眼,更在于他依希望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与对汉室忠贞不二思想向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刘禅输出自己的治国之策,引桓、灵二帝覆灭之例,明亲疏贤臣奸佞与否致使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不同结局来警示刘禅;在陈述汉室不易后劝谏道:"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诸葛亮自感时日无多,加之刘禅难以寄望,只能拖着老体,出征北伐的决定其实是孤注一掷的无奈之举,"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在如此弱势艰峻的情况之下,最佳的方案只有为国开出一条路来,以保汉室不致倾覆。"诸葛经行有夕风,千秋天地几英雄。"其谋虑长久,其计深远,为后人感慨,这一派耿介与谋虑为人瞻仰。
三、写作笔法
《出师表》表面看来并无出彩之处,然而细品实是言简意深,可上溯先秦史书那皮里阳秋的笔法,行文曲折但是暗含褒贬,用词细密而含义显豁,如实记载而含蓄深远,婉转而有条理,穷尽而无所歪曲,惩恶而劝善。从一方面看,诸葛亮这一表是借忠诚报国之名行劝谏箴言之实,再三明示自己对汉室的忠诚于"兴复汉室"的光明前景,既不会引后主反感愤怒又能使得自己的进言更可能得到接纳,使得君主洁身自好、专心治国。从向后主谏言推举人才到回忆往昔先帝与自己的相会相知,再推回到当时进一步劝进后主,这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进的反复回沓的手法达到了深层推进的效果,更具信服力与感染力。本文中的对比手法也耐人寻味,亲贤远佞的对比前文已述,这里来说说文章的最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说到自己与臣子则以"不效"的后果为按,写到后主即以正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通篇行文皆以陛下为尊为重,并无令人不适之感。
《出师表》中满是诸葛亮的一片至诚,对汉室的赤诚之心,对先帝的知遇之情,对后主的计远之虑,堪称千古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