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也开始摆摊了!”这两天,海底捞进军夜市的消息登上热搜,也引发了市民对“摆摊经济”的新一轮关注。目前,海底捞在上海、青岛等地尝试夜市摆摊,上海的摊位设在南京东路,以卖串串为主。有专家说,这是消费复苏背景下火锅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是夏季夜经济升温的注脚;网友则感叹,夜市也“卷”起来了。
(相关资料图)
其实在上海,有关“摆摊头”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尤其是2022年9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消息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做到有“烟火气”但又不要“乌烟瘴气”,也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很多人说,上海滩不能没有“上海摊”。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路上,阿婆在路边摊刚刚炸好的油墩子热气腾腾香喷喷,总让饥肠辘辘的我们垂涎欲滴。那时候的吴江路,还是平价美食街,大个头生煎1.5元四只,队排得老长。还有大名鼎鼎的彭浦夜市、昌里路夜市、沪西文化宫……这些名字,都与平价、实惠、热闹画上过等号。它们都曾经人声鼎沸,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归于沉寂。
“摆摊头”可释放民间需求与城市活力,早已无需赘述;与此同时,它的管理之难,同样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人们喜欢摊头上的人间烟火,也困扰于它的闹哄哄、乱糟糟。本报“夏令热线”开线以来,乱设摊问题就成为市民投诉焦点。数据显示,7月以来,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到的以“无证设摊”为关键字的投诉举报,已有2907起。
例如,在浦东新区宣桥镇,自发形成的“马路集市”甚至摆到了斑马线上,行人车辆通行受阻。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在评论区发出了不同意见。有人斥责,“放马路上卖是不要命了吗”;有人抱怨,“摊主只顾自己赚钱,完全不顾周边居民生活”;有人求情,“给人家一点空间吧,老百姓有需要才会有马路摊头的”;有人出招,“宣桥是农业镇,自产自销很普遍,需多建几个正规摊位排解”……
有需求,就有摊位。光是“堵”,只会形成执法人员与商贩你追我跑“游击战”。“堵疏结合”“放管平衡”,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与智慧方法。
让人欣慰的是,“上海摊”终于迎来新规。近期,本市多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并在8月5日正式实施。《意见》明确,可在各街镇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设摊,类型分为疏导点、管控点、特色点,也让“摆摊头”有了明确的运营规范与管理标准。
应该说,《意见》颁发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昨天,本报报道了新规实施后浦东新区新场镇“疏导点”的可喜现象:一处处整洁的摊位下,农民卖菜方便了,居民买菜实惠了,交通不拥堵了,环境更有序了……
“上海摊”有了新规之后,关键就在于如何因地制宜,实施细化。摆摊涉及交通管理、市场监管、市容绿化、城管等多部门,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亦有要求,如何形成跨部门的合力?各区各街镇能否在老百姓喜欢的地段,合理规划布局,增加或优化各类“疏导点”“管控点”“特色点”?这还要看各级管理部门能否大兴调查研究,摸清需求、设法引导,做好下半篇文章。
有意思的是,在检索相关新闻时,笔者找到2020年流传的一张“上海摆摊夜市地图”,罗列了上海各区约40处夜市。尽管上面的信息本地人一看就“错误百出”,但它的绘制与流传背后,是相当一部分人对“摆摊头”的期待。上月,市城管执法局发布“上海‘摊’服务地图”,汇聚沪上各类特色设摊经营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这份官方地图,不仅让三年前的期待有了回应,也让我们看到了更有序更有活力的城市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