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口号是“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每一次血液或血浆捐献都是珍贵的救命礼物,定期自愿无偿献血是建立安全和可持续血液供应的关键。献血,贡献的不仅仅只是鲜血,更是生命的礼物。但有很多人不敢献血是因为对献血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据此,记者采访了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输血科主管技师宋贺,为大家科普有关献血的“小常识”。
定期献血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资料图片)
宋贺表示,每一个献血的人都是英雄。无偿献血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也是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爱心举动,更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献血者一般是在掌握了献血无损健康的知识后做出的行动,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献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对身体有一定好处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献血可以促进人体的造血系统功能活跃,产生更多健康的血细胞;二、献血可以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的新的血细胞代替原有的衰老细胞,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三、献血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液循环速度增快,降低血脂,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哪些人群不能参与献血?
“我们提倡健康公民无偿献血,但不是每个公民都能献血的。”宋贺说,不能够献血的人包括:第一,年龄不合适的人不能献血,年龄小于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年龄大于55周岁的老年人不能献血。第二,体重不达标的人不能献血,成年男性体重低于50kg、女性体重低于45kg的人不能献血。第三,高血压患者不能献血,高血压患者献血后会引起血容量下降,会导致血管狭窄的部位供血不足,引发临床症状,另外这类人群如果长期服药,可能对受血者造成影响。第四,有传染性疾病的人不能献血,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第五,肝功能差转氨酶高的人也不能献血;患有结核病、肾衰竭、肿瘤的病人不能献血。第六,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不能献血。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如果继续献血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
献血前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宋贺表示,献血之前以及献血之后都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身体受损。
献血前:一定要吃饭,千万不能空腹献血;献血前及献血当天以清淡饮食为主,不能大吃大喝,更不能抽烟酗酒;献血前几天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别熬夜;献血前记得带好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
献血后:献血后可以多喝水补充水分,但没必要暴饮暴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铁的食物;献血后不要剧烈运动,注意休息;献血后,如果采血的针眼附近出现了青紫的情况,不用惊慌,可以试试局部冷敷。采血处24小时之内不要沾水,洗澡的时候要小心一点,或者贴上防水贴洗澡。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超
献出的血液都去哪儿了
电视剧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剧情:主人公突发意外被送进医院,需要紧急输血,其他人争先恐后毅然献血。于是,一间房、两张床,一个人的血一点点流出,注入另一个人的体内,主人公成功得救。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无偿献出的血真的是这样被再利用的吗?一个人的血流进另一个人身体里,仅靠一根输血管就可以搞定了吗?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记者采访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输血科专家,走进献血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由于血液无法人工制造,临床上的血液都是来自于健康适龄公民的自愿捐献。每捐出一袋血,大约能救活3至4个病患的生命,因此献血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输血科史小莺医生告诉记者,给患者输的血并不是全血(即公民献的血液)而是成分血。全血的有效成分是红细胞、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凝血因子,其主要功能是载氧和维持渗透压。
“事实上,全血并不‘全’。”史小莺解释说,“全血不全”是因为血液保存主要针对红细胞的特点而设计,在(4±2)℃下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而对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血小板需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4℃静置会使血小板聚集,效果减弱;白细胞中对临床有治疗价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4℃保存最长不超过8h;凝血因子V、Ⅷ不稳定,需在-20℃以下保存其活性。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均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因而疗效差。如果直接输注全血,易发生不良反应。
既然输血要输成分血,那么我们献出的全血都去哪里了?记者了解获悉,当健康适龄公民完成献血后,医护们采集完的血液将被送到血液中心进行检测和分离。除少部分会保留为全血外,其余将被分离为各种血液成分用来救治不同疾病的患者。“根据国家规定,临床用血原则为‘缺什么补什么’。临床上使用的成分血,是全血通过离心、自动化分离等方式将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有效成分单独分离出来而制成的高浓度、高纯度血液品种,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可以更有针对性输给不同症状的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史小莺说。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江黎